ID: 24536866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之器物用具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95456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6届,器物,PPT,34张,课件,用具
  • cover
(课件网) 文化常识之器物用具 镜 古以铜磨制,又称“铜鉴”,用于照容、整衣。 因其可正衣冠、映照万物,被赋予自省(以人为镜)、明察(明镜高悬)的哲学寓意,也常喻时光易逝(明镜悲白发)与虚幻(镜花水月)。 又名鉴、玉鉴、玉照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古朗月行》: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剪 古称“铰刀”,是日常女红、剪纸艺术的重要工具。“剪烛”、“剪彩”等行为在诗文中常与思念、创造等情感相连。 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栉 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泛指理发用具。篦子齿密,用于去除发垢。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鳞次栉比:原指如同鱼鳞与梳齿般密集有序排列,现多形容房屋、船只等排列密集且整齐的景象,亦可描述建筑群密集分布的状态。 梳 梳理头发的工具,齿距较疏。与“栉”并称,是古代男女整理仪容的日常用具,也延伸出“梳理”、“整顿”的抽象含义。在文学中,常与女性闺阁生活紧密相连。 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篦 “栉”的一种,与“梳”同为理发用具。 白居易《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笺 本指精美的小幅纸张,供题诗、写信之用。因其华美,常称“华笺”、“锦笺”。后来,“笺”直接成为书信的代称。它体现了古人对书信往来的郑重与雅趣,其上的文字也因此带上了情感的温度。 尺素 尺素,指一尺左右长的白色生绢。在纸张发明及普及之前,古人常以此作为书写材料。因绢帛昂贵,书信通常不长,故称“尺素”。后来虽有了纸,但“尺素”作为书信的雅称被保留下来,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寄托。 1.晏殊《蝶恋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此句将“彩笺”与“尺素”并提,极言欲寄书信而不得的惆怅。) 2.《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注:这是“尺素”最经典的出处,以“烹鲤鱼”的生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拆阅书信的情景。) 香炉 焚香器具,用于祭祀、禅修、熏衣、书房清赏等。 材质多为金属、陶瓷,形制丰富(如博山炉、豆式炉)。 其烟缕有通灵、静心之效,是古代文人生活与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注:此处的“香炉”指庐山香炉峰,但其得名正源于山峰形似香炉、云雾如烟的景象。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注:“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扇子 最初为仪仗用具(障扇), 后演变为纳凉、饰容之物。 团扇(纨扇),象征团圆; 折扇,明代盛行,成为文人雅士身份象征,可用于题诗作画。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注:“轻罗小扇”指丝绢团扇。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屏 即屏风,用于挡风、遮蔽和分隔空间。上有绘画、书法或雕刻,兼具实用与艺术性。是营造“移步换景”空间美学的关键。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