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 【教学目标】 1.理解“累累、款款”等特色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儿化词和叠词;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并归纳月亮的足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借助阅读锦囊的方法,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欣赏月之美,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能自主梳理并归纳月亮的足迹。 【教学难点】 能自主寻找文中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 谈话内容:孩子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月亮。在天文学里,月亮只是一个星球,然而在我们的语文世界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嫦娥奔月是美丽的神话传说,日月交辉视为阴阳互补。在诗人的眼中,月亮更是千变万化。李白说———(引读诗句)这节课我们继续触及月亮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梳理月迹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月迹是什么意思?(月变化的足迹,这么美,再把题目再读一次)作者?(正确的读音是贾平wa,贾平凹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母亲叫他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代替了“娃”。一起正确读一读他的名字。) 2.课件作者简介(这就是贾平凹,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稍停顿,他是当代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3.检查预习1:他写景物时,很爱用儿化音和叠音的词,这甚至成了他早期作品特有的风格。这样的词语书上有很多,儿化音22处,叠音词有16处。老师选了几个预习中难读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1)第一列儿化音,开火车读读(悄没声儿,学生自己正音,开火车读) 第二列注意“累累”读第二声。 (2)读着这些词,你有什么感觉?———俏皮、可爱,有节奏 (3)如果我们在读文章时,能善于发现作家的表达习惯就更好了。 4.检查预习2:老师在检查小朋友的预习时,发现寻找月亮的足迹主要有这么两种情况。你们赞成哪一种?手势表示,说说理由。 5.师:月亮真长脚了,一个晚上跑了这么多地方。我们可以按地点把月亮的足迹分类。谁来说说这些序号该填哪里。 三、读课文,品月趣 “中堂———院中———河边”兄妹三人寻月的位置在变,除了位置在变,课文当中还写了什么也变化了,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一找吧。请看要求。 (一)学习活动一:找月变,发现动态乐趣3分钟 1.默读,找什么在变化并批注(拿板贴给对的孩子写并贴上黑板,还有补充的吗?) 2.这么多的变化,大部分都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他们是怎么变的,请看要求。 (二)学习活动二 1.小组完成选择,并简单交流使每一个点都有人选择。 1.请完成好的小组上台板贴,并汇报交流,相互补充纠正 (1)形状变化小组:上台说一说,意见补充。———朗读:月亮这个魔术师(PPT一起出示变化的词语),先是,再是,渐渐,慢慢,末了,它竟然会千变万化,让我们在一个晚上尽情欣赏她的阴晴圆缺,这真是幸福的一件事。我们也一起来细细读一读形状变化的句子吧。 (2)心情变化小组:预设“又都屏住儿”表示紧张的心情,我们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月亮在竹窗帘上的一举一动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 (3)位置在变小组:怎么溜的两个字———款款,四个字呢?———悄没声儿(正音)。你理解“款款”意思吗?借助古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及旗袍女子理解“款款”,你猜款款是什么意思呢?———是呀,像仙子一样,这月亮多优雅。我们来读读。 3.聚焦板书,竖着仔细看看说说自己的发现。(抓三个角度、心情随形状变化而变。) 小结并板书:这个自然段作者抓住了位置、形状,孩子们的心情这三个角度的变化来写,通过这样多角度的变化,就展示出了月亮的动态之美。(板贴) 4.我们把刚梳理出来的关键词送回到文中,月亮的位置在变(出示红色块),(出示蓝色块)月亮的**就发生变化,紧接着我们的(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