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读第二单元篇章页:里面藏着四大古典名著。 2. 揭题、读题:今天先走进《草船借箭》,这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到箭?借箭结果怎么样?分别对应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回顾上学期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 2.按要求自读: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阅读时间。 (2)根据上面的问题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课文约1300字,我的阅读时间为( )。 (2)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随机理解“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在本子上写一遍。 (3)完成作业本第3题 起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布置造箭任务。(1、2) 经过: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趁大雾弥漫,带领船只前往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引曹军放箭。(3———9) 结果:成功“借”到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10) 4.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感兴趣的人是谁?读课文前,你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 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评价了诸葛亮,找出来读一读。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来研读课文。 三、研读第1—3自然段 1.按要求自读: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标记关键词句,可以进行简单批注。 2.交流反馈第2自然段: (1)理解“军令状”,完成作业本4(1)题。 (2)诸葛亮会在“军令状”里写些什么内容呢?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再读,思考: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4)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 你感受到了什么?(周瑜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诸葛亮识破周瑜诡计,但他以大局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5)出示补充资料: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而周瑜是孙权的手下大将,智勇双全。 进一步理解,完成作业本4(3)题。 小结:诸葛亮顾全大局,对借箭一事早已胸有成竹,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完成作业本第4(2)题。 3.交流反馈第3自然段: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周瑜的用心险恶? “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周瑜不但不配合还从中作梗。) 4.分角色朗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小结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用心险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第4—9自然段 1.按要求自读: 默读课文第4—9自然段,找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标记关键词句,进行简单批注。 2.交流反馈: (1)第4自然段: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5自然段: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