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难点: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音乐导入,出示《西游记》。 2. 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3. 揭题:那么孙悟空是怎么来到这世上的?他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本文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4.阅读课前导语:“默读课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提示: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画出来再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2.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提醒多音字:列位呵a 3.理解难懂的语句,领悟猜读的方法。 (1)“盖自开辟以来……遂有灵通之意。” 方法:从字面上猜出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2)“内育仙胞……化作一个石猴。” 方法:可以先跳过去,读完整句或整段后,再回过来猜大致意思。 (3)“石猴喜不自胜……跳出水外。” 方法: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做做动作来猜大致意思。 (4)“众猴听说……千岁大王。” 方法:联系上下文,回忆影视剧中的相关场面来猜大致意思。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2题。 3.借助图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石猴出世→石猴成王(探水帘洞→进水帘洞→带领众猴住进水帘洞/拜而成王———这几个情节进行重点训练)。 四、课堂小结 1.用猜读的方法读通课文。 2.借助图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交流反馈,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重点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精准动词运用,语言对仗工整,文白相映,很有意思。 语言精炼、跳跃、有节奏,与石猴的机灵可爱相吻合。 (3)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特色,体味语言的美感。 2.快速浏览第2至4自然段,找一找猴子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1)默读第2至4自然段,找一找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具体理由,画句子,写批注。 (2)交流反馈 A“连呼了三声……我进去!” 语言描写,表现出石猴的冒险精神、毛遂自荐、勇敢无畏。 B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原来是座铁索桥。” 从连续性的动作中读出石猴的本领了得、动作轻快敏捷、细心。 C “石猴端坐在上面……何不拜我为王?” 聪明,天生具有做首领的本领。 3.小结:动作、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1.按要求自己准备: (1)借助图示,把过程讲清楚。 (2)运用特色语言,展现人物特点。 (3)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2.交流反馈:用自己的话生动、详细地讲述。 回顾小结 1.要关注人物特点。 2.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推荐阅读原著《西游记》。 课堂作业:作业本第4题。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