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7785

8 红楼春趣 教案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3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红楼,春趣,教案
  • cover
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怡、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3.能结合《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或有所了解的)以及对比课后“阅读链接”(林庚《风筝》),初步探讨《红楼春梦》“春”和“趣”的含义,体验文学阅读的审美乐趣,激发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音乐导入,导入《红楼梦》。 2.对于《红楼梦》,你有什么了解? 3.出示:冰心《忆读书》 4.揭题:课文《红楼春趣》,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 读题,设疑:“趣”在哪儿?我们要去文中探寻一番。 5.出示、学习“课前导语”: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用前几课学习的方法自读课文,试试你能不能大致读懂。 2.检查作业本第1题,理解“放晦气”“忌讳”。 3. 用一句话概括(借助“课前导语”检索):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放风筝) 4.设疑:是不是只有放风筝体现出“趣”? 三、再读课文,探究“春趣” 1.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完成作业本2(1)题。 (拾风筝———做准备———取风筝———放风筝) 交流,随机理解相关语句。其它几件事也体现出了“趣”。 2. 概括“放风筝的故事”情节,并说说对宝玉的印象。 (1)课文围绕“宝玉、黛玉等放风筝”,先后写了哪几个情节或场景?(送还→放起来→放飞走) (2)故事中提及哪些人物及关系: 把有名有姓的人物圈出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3)这段节选,对哪个人物的笔墨化得最多?你对贾宝玉了解多少? 出示:他是荣国府的公子,传说出生的时候衔了一块宝玉,所以贾府上下都很宠爱他。特别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更是对他百依百顺,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4)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宝玉言行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 (5)交流对宝玉的印象:善良,随和,性子急,好玩,受宠爱,对丫鬟们蛮好,等等。 随机找找文中有多少个“笑”,这些欢声笑语也是“趣”。 3.探讨文中之“趣”:“趣”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写出“趣”? 直接语词:“有趣”重复2次、“笑”重复11次,等等 直接写: 人多热闹:放风筝好玩 放风筝有两层意思:放起来和放飞走(放晦气) 谐音:风筝名的谐音,如“大蝙蝠”“一连七个大雁”,等等 间接写: (大福)(凄艳/凄雁/妻厌) 伏笔:“放晦气”是一种迷信,黛玉的“病根”是放不走的 4.比较阅读: (1)快速浏览“阅读链接”(林庚《风筝》),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曹雪芹给风筝取名总是“有意而为”(想要给人物的风筝“寓什么意”或“埋下伏笔”就叫什么名),而林庚给风筝取名是如实记录(天上的风筝是什么就叫什么名) (2)圈画出文中的风筝名,对比表格,琢磨曹雪芹的风筝名的用意(帮助理解谐音与隐喻)。 曹雪芹《红楼春趣》与林庚《风筝》人物/风筝名对比表 曹雪芹《红楼春趣》:人物与对应的风筝名 林庚《风筝》:风筝名 人物 风筝名 人物 风筝名 嫣红姑娘 蝴蝶 龙睛鱼的尾巴 黛玉、宝玉 美人 玲珑的小人 探春 大凤凰 纸球、彩色的纸条 晴雯/三爷 大鱼/大螃蟹 灯笼 宝琴 大蝙蝠 老鹰、蜈蚣 宝钗 一连七个大雁 水桶样子的 5.还想知道更多吗?去读《红楼梦》吧。 四、课堂总结,回顾学法 这个单元,我们走近了古典名著,学习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让难读的文章好读起来。我们来回顾一下: 连猜带跳粗略读 多种方式品人物 多种媒体结合读 板书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