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人物言行 悟伟人胸襟 ———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黯然”等词语。 借助三封电报,结合《语文作业本》3题,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运用抓关键句、朗读、对比、想象等阅读方法,结合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梳理体会他内心艰难抉择,感受父爱情怀、伟人胸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伟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中,新闻联播和《国家荣光》栏目有这样两段视频。播放视频,2名学生交流感受。 一、读豪迈诗句,理三封电报 1.历史故事引入。 揭题,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2.理解课文题目,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课文题目。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两个部分主要说了什么。 学生交流。 读懂三封电报。 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打开《语文作业本》,完成第3题填空,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2)班级汇报,指名汇报填空内容。 二、读人物言行,思两种抉择 毛主席签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可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了。难道他就不想再见儿子一面吗? 明确两种抉择。 在想见和不见的抉择中,他的内心会经历怎样的矛盾呢? 体会两种抉择,即“见”与“不见”的矛盾。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主席的内心,简单批注。 第一步完成后:很多同学都对重点词句做了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吧!(出示第二步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关键词。(书写“踌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父子聚少离多的日子,课文在第一部分介绍到了,谁能找到?指名学生读句子。播放视频补充资料。指导朗读。 (3)交流“不见”的必要性。 在刚刚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将“想见”的文中依据说得很清楚,你从文中第二部分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主席“不见”的内心。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从这段话里,主席不见儿子遗骨的理由是——— 生1;生2……(板书:不搞特殊 尊重朝鲜意愿) 朗读句子。 不搞特殊、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这些都是不见的理由。我们读出了主席强忍悲痛后的沉重。 对比朗读: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写一夜思绪,感伟人情怀 走进那个“泪湿枕巾”的夜晚,展开想象,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几句话,表达主席的内心。 学生写后交流。(4生,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评价。) 2、何止是主席的儿子,我们有千千万万个革命者已经把整个身心献给了祖国。朗读:这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总结:课后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学习课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三封电报 想见 (父亲) 不见(主席) 岸英牺牲 仰起头 不搞特殊 是否接回 踌躇 尊重朝鲜意愿 葬在朝鲜 “岸英!”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