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3 月 迹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闷、悄、累、骨”。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重点)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重点) 4.找出文中描写得有趣的片段,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难点) 学习目标 贾平凹(wā)(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我们”几个孩子在中秋夜从中堂到院子,再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第一部分(1~2):写“我们”在中堂里赏月,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并消失的过程。 第二部分(3~20):写“我们”院中寻月,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三部分(21 ~24):写“我们”河边寻月,“我”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概括段落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出现在中堂、院子、河边。 中堂 院子 河边 满圆 圆亏 消失 高兴—失望 玉玉的、银银的 吃惊—越发觉得奇了—来了兴趣 水里、填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 赞叹 寻月 所见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丰富想象?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想象 长了腿 “我们”在月里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心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镜中月:“款款地”“溜进来”让人感觉月亮就像一位顽皮的少女,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爬”表明月亮是一点点升起的,就像是月亮长了腿自己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一样。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这一自然段中有序的动态描写,不但描述了堂中月迹,而且表现了月亮的顽皮可爱。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形容月光非常贴切,月光如玉般清透,如银般光亮,既有形象,又有色彩;“粗粗的”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的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此处化无形为有形,让人仿佛看到了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淡淡的”写出了气息的似有似无;“痒痒的”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气息的轻柔。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视觉、触觉兼有的意象,使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得可见可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五、 再读,探月之喻 思考并交流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月亮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它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柔美的月光洒向大地,将大地上的万物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月亮代表着美好的希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游子眼中的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与亲人别离眼中的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与友人别离眼中的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吕本中 思念妻子的丈夫眼中的月: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子从中堂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