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 并清除“非己”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核心问题: 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病毒的? 问题探讨: 这是细胞识别的结果,细胞膜表面具有相同糖蛋白的海绵细胞相互识别并聚集。 抗原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概念 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 本质 组成 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 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抗原的 特点 异物性 大分子 特异性 ②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通常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①一般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其他动物的细胞等。 抗原的特点 (1)抗原具有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作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2)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的隐藏在抗原内部,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以后,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抗原决定簇 (3)抗原一定是外来的吗? 不一定,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 流感病毒 抗原 免疫细胞如何识别自身细胞的? 资料: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MHC分子具有参与对抗原识别处理,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等作用。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人体细胞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 人体免疫细胞 病毒或细菌 受体 识别 识别 2.识别工具: 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身份标志的一组蛋白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自身的身份标签———抗原决定簇 识别“己方” 识别“敌方” 身份标签 身份标签 1.识别原理: 【非己】--“敌人”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清除“非己”的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变坏的”自身细胞:自身衰老、死亡、损伤、癌变的细胞 (1) 外来的入侵者:侵入身体的各种病原体(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等)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干扰素等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迁移到胸腺成熟) 军事基地 战士 武器 护卫队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中枢淋巴器官 外周淋巴器官 骨髓和胸腺 扁桃体、淋巴结、脾等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干扰素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组织液中) (在骨髓中成熟) (迁移到胸腺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军事基地 战士 武器 护卫队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中枢淋巴器官 外周淋巴器官 骨髓和胸腺 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胸腺 骨髓 中枢淋巴器官 扁桃体 淋巴结 脾 外周淋巴器官 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 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 各种血细胞的起源及分化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造血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吞噬 细胞 中性粒 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B淋巴 细胞 T淋巴 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组成———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