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 1、概念(课本P24):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分类 种类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 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暴雨、 寒潮、台风 生物灾害 虫灾、鼠灾 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册P17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2、震级与烈度(课本P24):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高;5级以上造成破坏,7级以上破坏极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一)地震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一)地震 3、地震构造示意图 (二)地震波 1、概念(课本P24):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分类 地面感受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横波 纵波 较慢 较快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改变 上下颠簸 前后左右摇晃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025年7月3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部海域发生8.7 级(部分报告修正为8.8 级)强震,震源深度约20 ~ 30 公里 【思考】地震发生后,正在该地区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是怎样的? 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二)地震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CT扫描仪” 【传播速度变化的地震波】 请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纵波和横波速度突变出现在哪里? 2.突变处附近波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名称 地下深度(平均) 波速变化(传播方向:向下) 17km 2900km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不连续面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5150km 纵波(P) 横波(S) 17km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考:如何利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密度较小) 下层:硅镁层(密度较大) 地壳 思考:根据地震波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 地壳(固态) 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壳 下地 幔 外 核 内 核 地 核 地 幔 上地 幔 软流层 岩石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横波可传播,具有固态特征。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大概1000km为界)。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合称岩石圈。(厚度约60-120千米) 地幔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注意: 软流层不位于上地幔顶部;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 深度/KM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