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8333

6《将相和》课件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3399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将相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将相和 连环画将相和 京剧将相和 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所创作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连词成句地读:一眼扫过去,要尽量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不认识的字可以略过,不必反复回读。 划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huá (划船) huà (计划) · 读一读:两位老同学计划(huà)这个周末一块儿去公园划(huá)船。 · ·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完好无缺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同心协力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和好 将是谁?相是谁?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这是三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又有怎样的联系? 起因 时间发展顺序 发展 完璧归赵 和氏璧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虹、和璧、和璞(pú),相传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做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xǐ),代代相传。传到后唐大将石敬瑭(táng)之手后,石敬瑭献给了契(qì)丹人,从此之后国玺失传。 请三位同学,给大家读课文1-9自然段。 读完了这个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璧送回赵国秦王很无奈。 蔺相如立了功,被封为上大夫。 请同学们阅读第六自然段,理解蔺相如的话有几层意思?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是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是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三层意思: ①是否应该答应秦国提出的要求。 ②表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③针对秦王的情况随机应变,决定和氏璧的结果。 几层意思?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是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从这四个如果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连用四个如果,将问题分析的全面透彻,这说明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的谨慎行事的基础之上的。可以看出他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