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二中2025-2026学年期中质检补偿卷 高一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 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 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开普勒-186f是一颗位于红矮星开普勒-186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其半径约为地球的1.1倍,是首颗在与太阳大小相似的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的近地球大小的行星。它绕其母星公转一周约130天。 1.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确认开普勒-186f与其母星开普勒-186的关系是( ) A. 卫星与行星B. 行星与恒星C. 恒星与星云D. 彗星与恒星 2. 尽管开普勒-186f的公转周期远比地球短,但它仍能位于宜居带内,其最关键的原因是( ) A. 开普勒-186f自身的地质活动非常剧烈,能产生大量内热。 B. 母星开普勒-186的亮度和温度远低于太阳。 C. 开普勒-186f拥有非常浓密的大气层来保存热量。 D. 开普勒-186星系中存在着多颗行星,相互之间的引力产生了热效应。 2023年,科研人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非常繁盛的海洋节肢动物,在二叠纪末完全灭绝。 3. 发现三叶虫化石的这一地层,最不可能形成于( ) A. 寒武纪B. 奥陶纪C. 石炭纪D. 白垩纪 4.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三叶虫化石,直接证明了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 ) A. 曾经长期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B. 曾经是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陆地。 C. 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喷发。D. 曾经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2024年,科学家在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时发现,一次震源深度为300km的深源地震的地震波,在传播至约2900km深度时,横波(S波)突然消失。 5. 该深源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外核 地理兴趣小组在学习后绘制了一幅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并对各圈层厚度进行了标注。 6. 下列关于该示意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海洋部分的地壳厚度通常比大陆部分厚。 B. 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是世界之最。 C. 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 地核的外核呈固态,内核呈液态。 地球磁场保护着生命免受太阳风等高能粒子的直接冲击,被称为地球的“保护盾”。这一磁场的维持,依赖于地球内部特定圈层的物理状态和运动。 7. 地球磁场产生和维持的关键圈层及其特征是( ) A. 固态的内核,其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B. 液态的外核,其中发生着铁镍等导电流体的对流。 C. 部分熔融的软流层,其内部有缓慢的物质循环。 D. 坚硬岩石圈,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磁性岩石。 198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引发了全球关注。国际社会迅速行动,于1987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的最新公报,通过全球共同努力,臭氧层正在稳步恢复,预计南极臭氧层将在本世纪中叶恢复至1980年水平。 8. 《蒙特利尔议定书》能够成功推动臭氧层恢复的关键原因是( ) A. 有效控制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 B. 精准地限制了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C. 严格管制并逐步淘汰了氟氯烃等特定化学物质 D. 重点限制了国际航空领域飞机尾气的排放 9. 臭氧层的恢复,对缓解全球变暖也做出了贡献,这主要是因为( ) A. 臭氧本身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B. 许多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 C. 修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