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走近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生物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安排: 第2课时(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构建学生细胞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第1课时通过显微镜观察,从感性层面认识了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本课时则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基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材通过系统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功能、代表生物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从差异中归纳出所有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深化对生命统一性的认识。同时,通过介绍蓝细菌与水华/赤潮的关系,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相联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显微镜操作技能。学生具备一定的比较、归纳能力,但对于“原核”与“真核”这一全新的、本质性的分类标准,以及众多陌生的微生物名称(如支原体、蓝细菌等),可能会感到抽象和混淆。学生容易将“细菌”与“真菌”混淆,也容易因“蓝藻”的名称而错误地将其归类为植物。因此,教学需通过清晰的比较表格、生动的实例和巧妙的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概念体系。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生命观念 1. 通过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认同“生物多样性源于细胞结构的差异性”。 2. 通过归纳细胞的统一性,深化“生命具有共同起源”的进化与适应观。 科学思维 1. 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系统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2. 通过设计对比表格,培养信息处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科学探究 基于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如结构模式图)进行分析,论证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 社会责任 通过分析蓝细菌与水华/赤潮的关系,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难点: (1)理解“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是分类的本质依据。 (2)准确识别常见生物(特别是带“菌”“藻”字的)所属的细胞类别。 五、教学方法 (1)比较分类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表格,系统梳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 (2)问题导学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 (3)讲授法:用于讲解核心概念、难点知识和典型实例。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1】,归纳比较结果。 六、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PPT):展示分类依据、比较表格、各种生物图片和结构模式图。 (2)图示教学法:利用原核细胞(细菌、蓝细菌)和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进行对比讲解。 (3)口诀记忆法:使用“一藻二菌三体”、“细线织蓝立衣”等口诀辅助记忆。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包含清晰对比表格、典型生物图片和结构图的PPT课件。 (2)学生准备: 复习第1课时内容,预习教材P10-P13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部分。 八、教学流程图 问题探讨(生物分类,引出分类依据) ↓ 明确概念(原核细胞/生物 vs 真核细胞/生物) ↓ 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归纳比较二者异同) ↓ 教师精讲与系统梳理(结合图表,深化理解) ↓ 实例辨析与难点突破(“菌”“藻”辨析,社会责任) ↓ 知识拓展(支原体等) ↓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 布置作业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2分钟) 1. 展示狗、蘑菇、大肠杆菌、颤蓝细菌、酵母菌等生物图片。 2. 提问:“如果将这些生物分为两大类,如何划分?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3. 引导学生从第1课时的“统一性”(基本结构)思考到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