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雄甘地》教学设计 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传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时年79岁。 具体而言,甘地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 1、早年熏陶———仁爱、素食、苦行、不杀生 2、英国求学———丰富的法律知识,基督教影响———宗教观的形成(不要与恶人作对) 3、南非工作———领导南非印侨斗争———人生观的滋生; ———阅读托尔斯泰等名著———形成社会政治观 关于甘地领导的南非印侨斗争:1、原因:19世纪南非属英国殖民地,英国在此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甘地为争取印侨权益而斗争。2、准备: ① 理论准备:a、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b、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非暴力理论:消极抵抗 ——— 坚持真理 (弱者武器,用暴力手段) (强者武器,仁爱与真理统一)② 组织准备:“凤凰新村”———培养非暴力斗争的力量。3、斗争:亲自领导南非的印侨反对禁止印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4、影响:形成一整套非暴力理论,日益成为极具声望的政治家,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 ◇补充说明———甘地认为:真理是神,神是博爱的化身,人的爱必须符合神的博爱,不仅要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生物,而且要爱敌人。他以“神”的正义性来说明“真理”的正义性,进而说明多种族歧视进行抵抗的正义性,并用神的博爱规定斗争方式的“非暴力”性。这种思想带有神秘宗教色彩,具有强大号召力。用真理这个神,在印度便于把各阶层、各派别、各种姓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的旗下。 回国斗争———成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国大党:即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党。最初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提出印度自立、抵制洋货、提倡本国民族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在甘地的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领导运动(即甘地“非暴力”思想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 1、运动背景: ①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②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③ 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④ “② + ③”导致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⑤ 甘地凭借极高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 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a、方式: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 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 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 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原因: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随后,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