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63054

2.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 (5)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2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 cover
2.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文学常识,体会文中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含义,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以师生讨论为主,努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和价值观: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较好,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主动,但徐志摩热情澎湃的抒情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是个考验,部分议论性语句含义较深,需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讲解。 3重点难点 重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文中一些语句的真正涵义。 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4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醒豁(huò)厚毳(cuì)雾霭(ǎi) 溟濛(míng)飒飒(sà) 祈祷(qídǎo)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驰骋(chíchěng)涛澜(lán) 四隅(yú) 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 横亘(gèn)消翳(yì) 4、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浙江海宁人。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