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2学情分析 日出是学生常见的景观之一,学生因为熟悉而容易理解感受,也会因熟悉而缺乏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对日出的精彩描绘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日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日出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但飞机上日出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刘白羽先生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奇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文中共描绘了几幅日出图?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 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5.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课。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三、研讨新课 1、作者为什么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写这种渴望有什么用意。 小结:落日虽有妙处,但不免有萧瑟之感。(对比议论,反衬对日出的渴望); 日出景象中蕴含着一种意义,一种发人深思的哲理。(为后文叙写飞机上所见辉煌的日出景象作铺垫); 渴望看日出的愿望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满足。(引出下文海涅、屠格涅夫笔下所描绘的日出景象) 2、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绘的作用? 小结:(1)承接上文。作者看日出的渴望没能得到满足,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 (2)开启下文。这两幅图给人广阔宏大、清新明丽的美感,对日出的描绘极富有魅力,但毕竟不是自己亲自观赏到的,更激起作者对观赏日出的渴望。从而引出到印度科摩林海角、黄山观日出。 3、为什么要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小结: 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谋篇布局上:为下文起蓄势作用。(渴望之情达到极点) 阅读心理上: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并产生急于读下去的热情。 理解阅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2、: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