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96828

6方法 寓言二则 教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40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方法,寓言,二则,教案
  • cover
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重点 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寓 言 二 则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②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赏析:本文分了三个层次来描述这个故事。第一、二层讲述了“刻舟求剑”的故事。第三层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并指出找不到剑的原因。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这句话交代了什么?]至之市而忘操之。[⑤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⑥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⑧这是一个什么句?]曰:“宁信度,无自信也。”[⑨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他拿到鞋后,忽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急忙返回家取,可是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赏析:本文通过两个层次来描述郑人从量尺寸准备买鞋,到最终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话的方式简单地介绍了买不到鞋的原因。 1.学习《刻舟求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了解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电脑课件。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 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你用什么办法能帮助《刻舟求剑》中的楚人找回那把剑?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 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指导时应重视字音、停顿、节奏及语气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接着以不同方式的朗读展开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句意。在此过程中,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意即可,同时还要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