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51967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7062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34张PPT。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曲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孟子的思想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研读课文,根据注释加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问题互研:【二】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问题互研:【三】 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