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2165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社戏》课件(13张ppt)+教案+音频(3份打包)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42698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3份,音频,教案,ppt,13张
    社 戏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设想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为了促进对话的深入,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乐土”这个关键词,设计了衔接自然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要立足于这点,着力挖掘文本的细节,课堂一定能充满“语文味”。 二、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主题选材的写法。 2、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农家人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及“我”与农家伙伴的诚挚情谊;感受文章表现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自由自在生活,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围绕主题选材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师: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用百草园中生活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屏显课题及社戏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划分小说的情节结构。 看戏前(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1)戏前风波(2)月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下归航 看戏后 六一公公送豆 (三)整体把握,讨论探究 师:小说开篇段的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乐土) 1、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村民们热情好客,“我”成了公共的客;不拘礼教,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民风淳朴,自由快乐。 (2)生活情趣:朋友相伴去钓虾、放牛,生活多彩,充满情趣。(“我”长居城镇,农村最平常的生活对我来说极有新鲜感。) (3)免读难懂之书,暂离了令人厌恶的封建教育(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那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2、师:放牛时,小朋友要嘲笑我,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是乐土? [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可见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跟着小朋友放牛,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为什么头三段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写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更由于第二部分开头说 “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然更加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的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比较旧课,加深体味 师:“迅哥儿”在平桥村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鲁迅本人在百草园无忧无虑,自然纯真的生活。 请生回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7两段,体会鲁迅先生在两文中表达的共通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童年最快乐的趣事,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待用。 第二课时 (一)衔接导入 钓虾、放牛是快乐的,在“我”眼里,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看社戏) (二)精读品味,探“乐”源头 1.师:你从哪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学生朗读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