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53398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精品教学资料(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58164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资料,练习,同步,学案,教案
    1在山的那边 邱孔龙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___想 一(shùn)____间 (níng)____成 诱(huò)____ (chī)____想 (màn)____湿 答案:幻 瞬 凝 惑 痴 漫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 (2)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 )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 )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 ) 解析:这道题考查我们词语的解释,但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 答案:(1)发呆地想 (2)隐蔽,不外露 (3)吸引 (4)喧闹沸腾 3.《在山的那边》作者_____,著有诗集《_____》《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这是他_____年前写的一首诗。 答案:王家新 纪念 二十 4、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解析:A项停顿不正确。“是”后应停顿,“用信念凝成的”中间不需要停顿。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_____ 解析:标点符号用法要联系句子的内容具体分析。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或者表示底下解释说明。此题为解释说明的作用。 答案:解释说明 2、下面对“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 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因为当时山上长着茂密高大的树木,所以山是青翠的,铁青的颜色。 解析:此题是探究关键词语“铁青着脸”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答案:D 3、对下面一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依次是(  ) (1)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 (2)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低头认输,停留退缩,怎么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呢? (3)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5)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A、(1)反问(2)设问(3)比喻 (4)排比(5)夸张 B、(1)反问(2)设问(3)比喻 (4)排比(5)对偶 C、(1)设问(2)反问(3)比喻 (4)排比、比喻(5)夸张 D、(1)设问(2)反问(3)夸张 (4)排比、比喻(5)夸张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设问和反问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虽然它们都是“明知故问”,但在意义和用法上是不同的。设问是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自问自答。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4)句中有两种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不要忽略了。 答案:C 4、给下面的句子填写恰当的词语。 一次次_____了我枯干的心灵。 备选词语:侵蚀、淋湿、漫湿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同义词的辨析能力。“侵蚀”的意思是侵入、腐蚀,使之变坏或破坏;“淋湿”是浇湿的意思;“漫湿”是水满外流而浸湿的意思。 答案:漫湿 5、想象具有创造性,令人心动,课文中想象的情景是什么? _____ 解析:阅读课文,把握诗歌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寻找相关的语句如“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答案:“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6、怎样理解“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_____ 解析:答题时注意深入体会“山”和“海”的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