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543735

羚羊木雕 教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063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羚羊,木雕,教案
  • cover
第3课 羚羊木雕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张之路,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童话和电视剧本的创作。其作品不仅屡屡在国际国内获奖,而且绝大多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风靡全国。 2.字词积累 (dǎi)逮着玩 (cáng)躲藏 逮 藏 (dài)逮捕 (zàng)藏刀 3.主题解说 文章通过“我”赠送与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的叙述描写,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时也告诫孩子做事应和父母商量,说明友情以及两代人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 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提示一:作者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的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提示二: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做事情前要先跟大人商量,课文其实也委婉地提出:自以为是、自作主张也是不对的。 提示三:从对话的神态、语气以及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十分严厉”“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是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5.难点攻克 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 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 提示一: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课文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一共叙述了这样的三件事。 提示二:作者从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用插叙使场面集中起来。 提示三: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先写妈妈,再写爸爸,最后写奶奶。爸爸支持妈妈,声音平静而有力,是推波助澜。奶奶反对,却当不了家。让人物先后出场,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6.拓展延伸 与友情有关的名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战国)孟子 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朋友却是真正的财富。———申宝峰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中国谚语 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地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任性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可以立刻萎颓凋谢。 ———大仲马 选择朋友要冷静,不可操之过急,断交更要慎重,能对你开怀直言的人,便是你的挚友。———约翰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犄角( ) 逮着玩( ) 脸颊( ) 藏刀( ) 攥着( ) 抹眼泪( ) 怦怦( ) 树杈( ) 反悔( )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2)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3)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之所以不想去向万芳要回木雕的原因,在于这样做会伤害我们之间的友情。 B.读了《羚羊木雕》一文后,“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C.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义轻财的传统美德。 D.尊重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