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554915

内蒙古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二学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日期:2025-05-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041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内蒙古,教案,文化,思想,科学技术,21课
  • cover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魏源开眼看世界,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严复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侯德榜和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严复,他们那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颂扬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西方、赶西方、超西方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支撑这一主题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两位思想家的典型事迹。他们处于同一层面,是同等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彼此之间却没有直接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师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先介绍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后介绍两位思想家的事迹,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倒过来,先介绍两位思想家的事迹,再介绍两位科学家的事迹。这样做的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两位思想家活动的时代确实比两位科学家活动的时代要早;再一方面是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非常响亮,它确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西方、赴西方、超西方,为振兴中华而顽强拼搏。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口号的精神实质,用它就能把本课全部的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能避免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讲散,同时还使教学带有相当的思想深度。第三方面是教师完全有权力灵活安排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这不违背教学理论。    2.教师以采用范例教学法,重点分析、讲解一位思想家或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其余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典型事迹,由学生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在各自研究、工作的领域里,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教师以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挖掘出他们的具体表现,课本中材料是可以支撑我们的观点的。如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魏源身上表现为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封建顽固派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在严复身上表现为在翻译《天演论》时,在每章下面加按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警醒世人,推行维新改革;在詹天佑身上表现为在青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在侯德榜身上表现为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再如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魏源身上表现为不辜负志同道合的好友林则徐的重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大量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