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阿房宫赋 学习重点 1.重点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一 ②使 ③爱 ④族 ⑤为 ⑥焉 答案 ①动词,统一 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 副词,一旦 形容词,专一 名词,一体 ②动词,让 连词,假使 名词,使者 动词,派遣 ③动词,喜爱 动词,爱护 动词,吝惜 动词,喜欢 ④动词,灭族,杀尽 名词,类 名词,家族 ⑤动词,成为 动词,做,当 表判断,是 介词,因为 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语气词,不译 兼语词,于何,在哪里 (2)古今异义 ①直走咸阳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③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⑤可怜焦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答案 ①古义:趋向。今义:多指行走。②古义:所,座。今义:多指下降,衰败。③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④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⑤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2.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_____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_____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_____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_____ (6)奈何取之尽锱铢: _____ (7)齐、楚之精英: _____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____ 答案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名词作状语,乘辇车。(3)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4)名词用作动词,“一炬”,放火;“焦土”,化为焦土。(5)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6)形容词用作动词,取尽。(7)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8)意动用法,以……为鉴。 (9)名词作动词,“把宝鼎当作”、“把宝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3.特殊句式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_____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____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_____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_____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_____ (6)谁得而族灭也: _____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_____ (8)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_____ (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_____ (10)秦人不暇自哀: _____ (11)戍卒叫,函谷举: _____ 答案 (1)判断句,“也”表判断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判断句,“为”表判断 (4)疑问句,疑问代词“何”表疑问;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疑问句,疑问代词“奈何”表疑问 (6)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省略宾语“秦国” (7)省略句,省略谓语“有” (8)省略句,省略主语 (9)倒装句,“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10)倒装句,“哀自”,宾语前置 (11)意念被动句,“举”有被攻占之意 4.语句翻译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译文:_____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_____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译文:_____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_____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_____ 答案 (1)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被砍光了,阿房宫出现了。 (2)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各依地势,攒聚对峙。 (3)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会有龙飞起?(两层)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怎会有彩虹出现?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