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01043

9 枣核 教案 (3)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1216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枣核,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枣核 教案 1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巧妙构思。 3、 学习小中见大的写法。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1980年访问美国归来后所写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溢满怀乡气息的佳作,由于教师执教的学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作者所记叙的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差的时代比较远,他们对于当时国内国际的背景知之甚少。另外学生也没有离家远游的生活体验,因此在体会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里的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从课文的表达方法看,对于课文的表达顺序,学生领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对于课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以及文章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难度不小。 3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4教学过程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21教育网 二、 走近作者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着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等。着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线索与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同桌互相概述,交流互补。 3、择优为全班示范概述,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1、提问:课文开头写了“同窗”向我索要枣核,却迟迟不说出它的用途,这是为什么呢 (要求在文中圈画批注,用心体会)21 cnjy com 2、学生交流。 3、教师点拨明确:课文几处“卖关子” “故弄玄虚”,不说出枣核的用途,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问,以致引人入胜。其实,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2·1·c·n·j·y “卖关子”就是设置悬念。作者在文中故意设置“疑问”,促使我们在阅读中急切期待了解“同窗”索取“枣核”的用意,从而手不释卷、欲罢不能。【来源:21cnj y.co m】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 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出处:21教育名师】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 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2-1-c-n-j-y 师: 文章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四、又读课文,引导研究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而且就这么几颗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