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01940

33古诗两首 教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316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两首,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3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向来是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无数虔诚的追随者,尤其是那些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创造力于一身的千古名句,虽历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尽管在现代文明的嘈杂与喧嚣中独自起舞,却从未被后人遗忘。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古诗。)21·cn·jy·com 2.介绍诗人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导入课题: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学生齐读) 4.解题: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寺名,始建于六朝,宋代改称乾明寺。壁,墙壁。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4.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