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的那边》训练专版 一、课内外比较阅读: 阅读《在山的那边》和《垂钓》一诗,回答问题: 一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垂钓 木斧 岁月滔滔地流去 积成烟波浩渺的湖 那湖中泛起波影 谁能一网收尽 我坐在湖边垂钓 钓钩上挂着兴趣 让它到波光闪闪的湖中去吧 看看能不能钓起一串记忆 突然钓起一节童年的笑声 笑声扬着荒唐的韵味 可怜那羞红的脸蛋 找不到胡须的遮蔽 愈来愈浓的兴趣 拖住了我的钓钩 我一古脑儿落入湖中 全身浸透了记忆 不甘心消逝,我 等着,等着机会 等着明天的我 又来湖边垂钓 到那个时候 我已化为记忆 我将沿着钓钩 再爬回岸上去 【比较赏析】 象征手法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依靠联想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在山的那边》和《垂钓》两首诗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两首诗以童年为创作素材,从不同角度展示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是天真的、幼稚的,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童年生活里,带着执著的信念跋涉、追求。在成长的路上,谁都难免犯下现在回忆起来还会发笑的错误。回忆童年生活,真可谓回味无穷,用诗的语言描述童年的美好应该是最好的表现形式。 《在山的那边》一诗,作者借助“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重重困难;“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要追求和实现的理想和目标。诗人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更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 《垂钓》一诗重在表现作者对逝去的岁月以及美好往事的追忆。在这首六节的小诗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往事。作者经常坐在“烟波浩渺的湖”边,用“钓钩”去到“波光闪闪的湖中”去“钓起记忆”,有时竟能够“一古脑儿落入湖中”,让“全身浸透了记忆”, 童年的率真淳朴,哪怕是荒唐的错误,都让人感到亲切美妙。读着这首诗,我们也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感情真挚的抒情美是《垂钓》的显著特点。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诱惑( ) 瞬间( ) 浩渺( ) 浸透( ) 2、 《在山的那边》和《垂钓》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3、《在山的那边》中,“山”象征 ;“海”象征 。 4、《在山的那边》一诗中“从小飘来的种子”是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垂钓》一诗中“垂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6、“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7、你怎样理解“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 8、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垂钓》第三节诗的内容。 9、“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一句中,“枯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