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 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2、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文的题目我们会想到哪个成语?“世外桃源”。没错,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是个怎样地方呢?看《桃花源记》能不能给我们提供答案。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作品: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师举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四、应掌握的文言词语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五、品读课文: 1、找出表现桃花源幽美、宁静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找出表现桃花源神秘、隐蔽的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找出表现桃花源安宁、富足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