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6310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爱莲说》优秀教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45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
  • cover
课题:《爱莲说》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2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够,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到位,让知识更系统,才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整合与利用。 二、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主旨。(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3)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4)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学习积累较充分的学生对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他们需要的是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夯实基础,确保稳中有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完成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3)(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古文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领略古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周敦颐……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二 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提示: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要求:能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二)自由朗读课文提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2.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5. 疏通文意师: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