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644814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6《南京大屠杀》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1211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南京大屠杀,答案,练习,同步,文版,单元
  • cover
16、《南京大屠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D ) A、凶神恶煞(è shà) 毛骨悚然(sǒng) 寻觅(mì) 尸骸(hái) B、肆意蹂躏(róu lìn) 汩汩血泊(gǔ) 蹒跚(pán shān) 蛊惑(gǔ) C、衣衫褴褛(lán lǚ) 惨绝人寰(huán) 徘徊(pái huái) 杀戮(lù) D、面目狰狞(zhēng níng) 令人发指(fā) 步履(lǚ) 两鬓(bì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B ) A、痛不欲生 熙熙嚷嚷 古惑 船弦 B、任人宰割 逝者如斯 侥幸 俘虏 C、毛骨耸然 津津乐道 诅咒 悲嚎 D、呛得半死 举世闻明 刺戳 鼓躁 3、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叙述了60多年前日寇在 南京 犯下的滔天罪行,控诉了日寇 惨绝人寰的暴行 ,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A、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B、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C、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D、我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 5、下列句子描写方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B ) A、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环境描写) B、两鬓斑白的H医生很生气的用听诊器敲着桌子问:“是谁让她到老槐树那儿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C、“老太太又发疯了,哎!”行人驻足,回头。(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D、在提起悲愤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战栗。(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6、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B、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C、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设身处地之感。 D、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爱护得无微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7、结合“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一句话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作者、老人以及你自己对日军侵华屠杀中国人这一事实的态度。 【链接材料】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作者的态度:对这段惨痛历史要永远牢记。 老人的态度:骑着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对拒不承认侵略中国的日本政府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你的态度:表达自己的义愤和爱国之情即可。 8、综合性学习。 1)仿句: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2)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许多报纸杂志都进行了报道。以下是一些专栏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甲:《大河报》———莫言空前  莫言绝后” 乙:《重庆晚报》———世界的莫言 莫言的世界” 丙:《齐鲁晚报》———高粱红了” 答:甲: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信心。乙:用了顶真,既点明本期内容是介绍莫言的世界,又说明莫言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盛赞莫言。丙:《红高粱》是莫言的作品,“红了”借指莫言获奖,富有暗示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