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5985

6.4 苏武牧羊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043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武,牧羊,教案
  • cover
6 英  雄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悟句子之间的联系。品析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人物崇高的思想品德。2.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与赏析的水平。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苏武在极艰难的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从而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感受苏武在极艰难的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3.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含义,进一步感悟苏武崇高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通过了解武牧羊的故事,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感受人物形象,感悟苏武崇高的思想品德。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联系上下文品析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全文配乐诵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及故事简介,苏武在荒漠中牧羊的图片投影,重点诗句及相关问题的投影。 一 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牧羊”是什么意思 (放羊)你知道苏武是谁吗 苏武为什么去放羊呢 下面我们先听一个故事,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2.相关历史背景及故事简介。 西汉中期,匈奴单于为与汉朝和好,遣使臣送回以往扣留在匈奴的汉使。汉武帝为了回报匈奴的善意,派苏武等人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大量财物。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苏武的人品,派汉朝降臣卫律劝他归降,苏武坚决不从。于是单于把他幽禁在地窖之中,断绝饮食,以此来逼他就范。苏武饮雪吞毡,坚持数日不死,于是单于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牧公羊,说是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放他回朝。 在那渺无人烟的地方,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没有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旌节上的穗子全部掉光了,直到公元前81年,匈奴的首领单于死了,匈奴四分五裂,苏武才得以返回久别的故乡———长安。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他历尽19年的艰辛,持节不屈,忠心不渝,归来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此事惊动了整个长安的黎民百姓。在苏武回来的这一天,男女老少倾城出动,迎接这位不辱使命、令人敬佩的汉朝英雄。当人们看见他手里仍然拿着那根光杆儿的旌节时,全城百姓无不为苏武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气节以及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他的故事被视为佳话,世代流传。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来歌颂、赞美我们中华民族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读一读用凝练的歌词写成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感受苏武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吧!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全文配乐诵读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给生字注音,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初读———读中感知。 (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历史背景资料后,再读歌词,感悟全文的思想内容。) (1)全文分上下两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节的内容。 学生甲:上节精练地讲了苏武在匈奴被扣19年的悲惨遭遇,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是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如铁石般坚定,毫不动摇。只是晚上听到边塞上传来的阵阵胡笳声,让他倍感思念家乡,令他刻骨铭心地想念祖国。 学生乙:下节主要讲述了即便经受了19年的思乡思亲的煎熬,苏武的忠贞意念也没有丝毫的动摇,最终叫匈奴人都不得不对汉朝的德政拱手称颂。 (2)概述全文思想内容。 老师小结:这首歌词用很短的篇幅高度概括了苏武在匈奴19年历经的磨难,但是,这些丝毫不足以动摇苏武对祖国如铁石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