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杀 学案 知识链接: 1 本文选自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2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新知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体裁)。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人遇难。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 ”_ 探究演练: 1 “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2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仔细体会下列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者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3 由于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场面描写,又有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举例说明。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拓展提升: 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知本文的识梳理与反思: 本文的主旨是: 我的反思: 成果检测: 1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又给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史剧重演! 1.上面文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 2.文段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3.第一句话中的“旧时容颜”作者没有描述,请你根据自己的想像写一段约150字的景物描写,展现日本践踏下的南京的样子。 _____ _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