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3.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屈原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出卷网,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对,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是的,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 出卷网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2.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 出卷网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历史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 出卷网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 出卷网”“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