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01746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版(新疆专用)7.2《胸有成竹》课件(23张)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36920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语文,四年级,人教,新疆,专用,胸有成竹
  • cover
课件23张PPT。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 !猜猜看: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胸中之竹郑燮解 题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作者简介郑燮,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学习目标 1、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的含义; 2、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 生活中的意义。 给下列彩色的字注音燮倏疏露 气 遂 有画意xièshūshūlùsuì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胸中之竹郑燮翻译课文: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爽的秋天,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疏枝与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冲动。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了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而言之,立意要在下笔之先确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译文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爽的秋天,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疏枝与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兴致。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了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而言之,立意要在下笔之先确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这是随机的灵感。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画意: 2.眼中之竹: 3.胸中之竹: 4.手中之竹: 5.变相: 6.落笔: 作画的兴致。意,兴致,意图 。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观察中的竹的自然形象。此处指改变竹子的形貌。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运笔作画 。 翻译下列句子 1、 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2、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 化机也。 3、独画云乎哉? (1)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 (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思 考 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思 考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