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33016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 》课件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5494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3课
  • cover
课件28张PPT。 马 说韩愈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导入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哭马,缘自他识马、爱马。为千里宝马良驹大才小用而气不愤、鸣不平,已属不易;伯乐举荐九方皋,则进一步表现了他不仅善相马,而且专识人、长辨才,并勇于举荐,如此更显难能可贵。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文体介绍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读准字音祗zh?骈pián策cè槽枥cáo l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石dànshísì邪yé 翻译理解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 有疑难的标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但是,转折连词因此即使介词,在只是两马并驾介词,在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种,这样等同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定语后置标志代词,它虽然吃有时通“饲”,喂尚且通“现”,显现分析文段二: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3、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分析文段二: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