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62571

江苏常熟市一中2017年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测试试题及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3819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常熟市,一中,2017年,初三,语文
    常熟市一中语文二模答案 第一部分 1、(1)筋 博 屹 缜 (2)B 2、略 3、(1)宋江(1分) 晁盖、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2分) (2)A 4、(1)陷阱(如此导游,如此旅游)(1分) (2)讽刺如今的导游在旅游时想方设法让游客掏腰包消费,而非尽心引导旅游的社会现象。(2分,正反面说都可以) 第二部分 5、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分) 6、以声衬静(1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分析“清泉石上流”一句亦可,2分,不结合诗句只得1分) 7.D(2分) 8、A(3分) 9、D(2分) 10、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一点一分,三点三分,不结合具体内容不得分) 11、(4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顾:看,四处看,环顾均可。解释成“回头看”扣1分) 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12.(2分)先主厚爱马超,马超却不以上下礼待之,常呼先生的字,非常没礼貌。(“先生厚爱”1分,“马超无礼”1分) 13.(2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4.(4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突出强调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2分) 15.(3分)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了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知止”精神。 16.许多年前,母亲采撷竹笋,晒笋干;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今年谷雨后,守候着竹子等候孩子们归来。(3分,一点得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竹林里的竹笋,还有晒干的笋干可以吃;那片竹林也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2分) 18.①用拟人的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9⑴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作类比;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⑶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 (1)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2)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分析。有欠缺酌扣)2017届常熟市一中初三语文二模试卷答题卷 2017.5 第一部分(24分) 1、(6分) (1)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2) _____ 2、(10分) ①_____ _____ ②_____ _____ ③_____ ④_____ ( 《_____》) ⑤_____ ⑥_____ (_____) 3、(5分) (1)(3分)_____ (2)(2分)_____ 4、(3分) ① (1分)_____ ②(2分)_____ _____ 第二部分(46分) 5(2分)_____ _____ 6(3分)_____ _____ 7、(2分) _____ 8、(3分)_____ 9、(2分)_____ 10(3分)_____ _____ 11、(4分) ① _____ ②_____ 12、(2分)_____ _____ 13、(2分)_____ _____ 14、(4分)_____ _____ 15、(3分)_____ _____ 16、(3分)(1)许多年前,_____ (2)三年后,_____ (3)今年谷雨后,_____ 17、(2分)_____ _____ 18、(4分)①_____ _____ ②_____ _____ 1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