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66049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33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 cover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精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罗布泊,这个因人的介 出卷网入而由“仙湖”变为“荒漠”的地方。本文重在让学生通过一组组对比,真切感受这一恶果是因人类造成的,是人对自然无知、愚昧的表现。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内容,反思自己,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湖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盲目无知的破坏活动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而文学则要求有抒情性,形象性。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信,同时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景凸现,痛惜之情跃然纸上。   三、学情分析   本班为普通班,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机械,对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需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运用的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扮演导游和游客的活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六、教学难点   感觉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拓展   九、教具   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教程    导入   看教材前彩图《今日罗布泊》,你有 出卷网什么印象?(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   教师讲述:然而,100年前的罗布泊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 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 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关于罗布泊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 出卷网水汇集之湖。《汉书》描述它“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清代《河源经田名》载:“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西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20世纪40年代初,罗布泊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32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 罗布泊位置图(配图) 30年前罗布泊还有水(配图) 昔日罗布泊(配图) 那时罗布泊人的主食是鱼(配图) 也打野鸭晾干后烤着吃(配图) 牧归———也曾经牛羊成群(配图) 今日罗布泊 湖底没有一滴水(配图) 满目的盐壳是罗布泊的典型特征(配图) 昔日的湖底,今日盐碱如山(配图) 被风蚀的雅丹地貌(配图)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将生命留在了罗布泊(配图) 连沙漠动物也无法生存(配图) 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只有边缘残存着干枯的胡杨(配图) 通往罗布泊的简易公路(配图) 罗布泊湖底建起挖盐的简易房(配图) 作者:吴刚 当代报告文学家,写有《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报告文学。 文体知识: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