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或由日、月 ———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①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 虎 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②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1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相持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2、检查预习情况。 旸谷(yáng) 姮娥(héng,é) 皓月(hào) 浸入(jìn)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日》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6、两篇短文,一篇寒冷,一篇温暖,作者将之放在一起,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日》这篇文章是作者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一、二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