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周哲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设想】:《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千百年来这种生活一直成为人们的向往!故事显得亦真亦幻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甚奇。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般借助工具书、参看书下注释,再经过小组讨论,基本能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应该是古今异义词和多义词。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电子游戏和网络的时代,很难理解作者虚构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课件要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