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82949

杜甫诗三首备课素材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5次 大小:124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杜甫,三首,备课,素材
  • cover
备课素材 一、杜甫人生简介(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2-1-c-n-j-y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来源:21cnj*y.co*m】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出处:21教育名师】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版权所有:21教育】 二、朗读知识 1、读诗的三种境界 读得通顺 读出韵律 读出情感 2、近体诗———也称格律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21*cnjy*com 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律诗的特点: · 每句必须平仄相间,押平声韵。 · 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尾联不对仗。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内容分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21·cn·jy·com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