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寄寓在雪中的对美好理想的赞美追求以及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2.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 3.美文诵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对含蓄凝练的语言的挖掘品味。 2.美文诵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伟人写景,我们往往能从中读到伟人的心胸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雪》,感悟鲁迅先生的情。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文意 1.第一次诵读。 要求:(1)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齐读,自由诵读、学生选句表演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2.第二次诵读。 要求:读出层次,找出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明确:第四自然段的“但是”把全文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四段写的是江南的雪,四五六段写的是北方的雪。 3.第三次诵读。 要求:(1)读出情感,读出整体感知,读出对比。请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感受说句子,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浓缩为关于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之比较映衬的一句话: 虽然 但是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虽然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但北国雪更大气磅礴。 虽然南国的雪热闹生动,但北国的雪更孤独而悲壮。 虽然南国的雪充满情趣,但北国的雪更充满战斗精神。 虽然南国的雪年轻,但北国的雪成熟。 虽然南国的雪因为温柔宁静而迷人,但北国的雪却因为热烈蓬勃而撼人。 虽然我爱南国雪的美艳,但我更爱北国雪的坚强。 虽然我梦里都是南国雪花今又开,但我更因北国雪的蓬勃而流连。 4.第四次诵读。 要求:重点读1到3自然段关于“南国的雪”的段落,要求读出凝练语言背后的含蓄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可以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出现的几对虚词的表情达意作用,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 (附一段关于虚词品味的教学实录文字: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我让大家想象“也”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议,把“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反复朗读了几次后,大家都笑了,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我让孩子们设计朗读,有些孩子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孩子设计成嘲笑的读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5.第五次诵读。 要求:重点朗读第4、5、6自然段写“北方的雪”的文字,继续要求学生读出对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用“但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