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85393

2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127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语言和结构之美,领略寄托于其中的情思。 3.理解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方能感人心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充分说明了景与情是密不可分的。 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为排遣内心的抑郁,他寄情山水,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永州秀丽奇特的山光水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感觉其中的景物美,意境美。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流畅贯通。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由朗读数遍,力求读得流畅,语气贯通不重读,不随意停顿。 3.诵读课文,读出节奏。 在句子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在整句散句相间中读出节奏。 3.自由诵读,理解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4.小组合作,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例句:记之而去 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古义:大约,例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今义:可以,表能愿 古义:年轻人,例句:崔氏二小生 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为:全石以为底(做,动词) 为坻,为屿(成为,动词)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清: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冷清,形容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可:潭中鱼可百许多(大约,副词) 不可知其源(能够,可以,助动词)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往西) 如鸣珮环(珮:动词作名词,玉制的佩饰) 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往下,在下面) 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非常规的句式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日光下澈(小潭) (宾语省略) (溪流)斗折蛇行 (主语省略) 坐(于)潭上   (省略介词“于”) 学情预想:教师应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出以上几点需要积累的文言知识。 三、速读全文,梳理思路 1.这篇山水游记传神地描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作者采用的是什么写 景顺序?又绘出了哪些景色? 明确:(1)作者以游踪为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2)发现小潭→潭中景物(闻声—见形)(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溪 身—岸势)(气氛→感受) (本文以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从题目可知,本文所记的景物应是一个“石潭”涉及到的相关景物。还应有石,有潭,还有潭中水。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文中写“石”、“潭”,写“潭中水”的内容。 明确:石:“全石”“卷石”明写石潭。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明写了潭底石头的形态各异。 “犬牙差互”暗写石岸的曲折蜿蜒。 “如鸣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