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88716

《小石潭记》说课稿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242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石潭记,课稿
  • cover
《小石潭记》说课稿 叶县实验学校 张克华 2013年6月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融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我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默看,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三)读中识———积累文言知识 1、检测字音 坻 ( )  佁 ( ) 翕 ( ) 俶 ( ) 邃 ( )   参差( ) 悄怆( ) 指名读,齐读,学生识记重点字音字形。 2、正确练读课文。 1)(课件展示)朗读指南: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听读,然后齐读,自由读,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