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 《春酒》教学设计 中山市东凤中学 李娜琴 一、设计思想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我把授课课型定向为以学生感悟体验为主的美文赏读课。在过程和方法上,突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体验化”的理念,致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性灵,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是熏陶、是濡染。 第一步是美读感知。课文文质兼美,配上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美读让学生为“春酒”取酒名的创意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把握了文本、理解了意蕴。 第二步是品读鉴赏。重点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中鲜活的花朵),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和交流,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品读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悟情感。 第三步是拓展理解。乡愁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故乡情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从古至今的思乡的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感悟从风俗美、人情美到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应该说是理解上的超越,使本课的教学在灵动中透出厚实。 第四步是体验感悟。对初中学生来说,乡愁这一人生意蕴显得有些含蓄深刻,我在教学时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教学中我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果教师是个注重情感体验的人,那她的课堂一定充满情趣极富吸引力的。在本课教学中美的情感流淌在每个环节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二、教材分析 《春酒》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篇目,思想渐趋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如:从修辞角度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对布局谋篇进行简单评价。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描写过大年的情景生动而颇具情趣,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其人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章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结合本文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两岸同根的血脉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