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百词语。 ———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o ———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诗歌以《归去来兮辞》、《咏荆轲》为代表,散文以《桃花源记》最著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_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老百姓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 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2)如何理解桃源故事的传奇色彩 首先是渔人人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 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竞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人,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士,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 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3)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