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90432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71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 cover
3.《星星变奏曲》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法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对幸福和光明的期盼便显得尤为强烈。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