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44146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单元优化总结与方法指导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1次 大小:6630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必修,第一,中国,古代,思想
  • cover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优化总结与方法指导 一、高考要求概览 课程标准 考点搜索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表现、性质及影响;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①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三教合一”的表现;②程朱理学的主张及评价;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及对陆王心学的评价。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二、单元知识体系 三、通史视觉展示 四、专题知识整合 1、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2、 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演变: (1)战国时期:被冷落 原因: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21教育网 先秦时期的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秦朝:遭压制、摧残 原因: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特点: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21cnjy.com (3)西汉:独尊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2-1-c-n-j-y (4)宋明:新发展———理学 宋朝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21*cnjy*com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版权所有:21教育】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明清之际:受批判 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异端”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