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900026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8.1得道 (共14张PPT)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65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江苏省,九年级,14张,得道,18.1,课件
  • cover
课件14张PPT。《孟子》两章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解释天时不如地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不如,比不上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分段并归纳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层 进总 分 总讨论1、“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 “多助”则“天下顺之”, 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 2、本文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的深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探究1、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2、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及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先摆出观点,再举事例,讲道理。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