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12270

12.古诗两首 课件(2课时) 课件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16232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古诗,两首,2课时
    课件20张PPT。自古以来人们赋予了“马”勇敢、飘逸、无所畏惧等精神。一匹匹骏马不仅活跃在广大的草原上,更是诗人寄托远大抱负的载体。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和李贺就先后将咏马和抒怀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写马的杰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体会诗中的情感吧!第一课时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重点) 3.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难点)温庭筠:(约812~约866),晚唐著名词人、文学家,并州祁(现属山西)人。作品辞藻华丽,开“花间派”香艳之风。现存词作70余首。 主要作品: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潺湲:形容河水等缓缓流动的样子。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核心问题: 温庭筠的《过分水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背诵诗歌,了解诗中描写了什么内容? 2.溪水潺潺流淌,千古如斯,为什么温庭筠能发现溪水“有情”呢?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溪水本是无情的,却又好似有情。进山三天了,它陪伴我一路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孱湲一夜声。分头:指分别。到了岭头就该和溪水分向而行了,寂静的深山之夜,溪水仍是孱湲作响,如同是深夜的惜别之声。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这里指溪水流动的声音。《过分水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有情”二字是诗篇眼目。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连了下面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探究:这首诗的眼目是什么?人们说第一句中的“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孱湲一夜声。后两句中,溪水下行,旅人上行,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向而行了。诗人巧妙地利用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诗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此引出“惜别”,联想丰富曲折,表达自然平易。溪水的“有情”至此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中。但作者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思考:诗的后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温庭筠的《过分水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分水岭》表达了诗人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核心问题:1.背诵诗歌,了解诗中描写了什么内容? 《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溪水引起的感受。串珠问题:2.溪水潺潺流淌,千古如斯,为什么温庭筠能发现溪水“有情”呢? 首先因为温庭筠对旅行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所以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其次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也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因此能够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抒情一路相伴依依惜别过分水岭叙事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温庭筠)溪水相伴殷殷话别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孱湲一夜声《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溪水引起的感受,平淡中见深情,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过分水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却又颇富情趣。全诗运用人格化的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特征,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作者不写自身的孤独寂寞,而从本是无知无情的溪水来写,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显得格外有情致。课件31张PPT。第二课时1.会写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理解“潋滟、空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