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16944

10 短文二篇 课件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953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二篇,课件
  • cover
课件23张PPT。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目标导航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难点) 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归纳探究拓展 1. 字词句式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意:消散。今义:歇息)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 主题归纳 这封书信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写作特色 (1)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兴致,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人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象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2)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 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记承天寺夜游目标导航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2.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令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