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994478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共34张PPT)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1423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游褒禅山记,34张,PPT
  • cover
课件34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故居有碑仆道的碑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 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 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塑像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解 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记”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学习本文步骤1 阅读课文。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 背诵。第一自然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 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 词 多 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 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 类 活 用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特 殊 句 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的“者”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 “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第一自然段小结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第二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词 类 活 用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 穷:形容词活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