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09624

6.有一首歌 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3705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一首,教案
  • cover
课件16张PPT。有一首歌席慕蓉作家简介 席慕蓉,生于1943年,女,蒙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语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为大江河)。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生于重庆,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父母迁往台湾定居。 13岁时开始在日记中写诗,14岁起致力于绘画,成为专业画家,专攻油画,出版有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等。作家简介在文学方面,席慕蓉曾用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发表作品,多为散文。 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引起轰动,断销重印6次。她的诗可柔婉,可豪放,能深邃但不见奇谲,亦擅说情。诗中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代表作《出塞曲》曾以流行歌曲形式被演绎。 她的散文集更为人所知。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待》《我家在高原上》等。请自读文章,总结每部分的大意。一、以一首儿歌贯穿,相同的旋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歌者,迥异的心境,撞出浓浓的忧愁。 二、写小小世界里的宁静、自由、慵懒的生活,和“我”的羡慕之情。 三、“我”心中的流浪者之歌。文章三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①从上海、南京到台北、新竹 两代人 ②有多少流浪的人捧着一颗憔悴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呢?③那是我的歌———一首只属于流浪者的歌。 那只只属于流浪者的歌何时能够曲终?祖国大陆和台湾的海天之隔何时能成坦途? 表达的是同一个主旨———浓浓的家国忧患和流浪者的辛酸及思乡之情。文章三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中的儿歌中地点的变换暗示着什么? 暗示作者生活空间上的转换。(两代人的不同) 为什么在台湾生活的作者会如此难过?(超脱时空束缚来思考) 作者小时候在大陆生活的情景给作者什么印象? 温暖的阳光,温暖的笑容,和平、宁静的生活,一切都美好得让作者难以忘怀。 文末以“梦与现实,到底哪样更能令人满意呢?”收束全文,这样写的妙处在哪儿? 引发读者的无限深思的同时,轻轻一笔带出难掩的时时盼归心。 其实梦与现实好像都有不足,而现实尤其让人不堪忍受:流浪漂泊何时结束?海天之隔何时变通途?大陆宝岛何时同唱一首歌?扩展 1989年9月,席慕蓉前往父母亲的家乡,第一次见到内蒙古高原。她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作品《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以来17前间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作业 1、造句 2、完成练习册和课后相应练习题 3、作文:以“思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要求以优美的语句来完成文章,结尾以问句收束。扩展有关乡愁的作品 席慕蓉《乡愁》 余光中《乡愁》 三毛《橄榄树》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当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